feedback

意见

反馈

back-to-up

回到

顶部

逃离魔都地铁噩梦不完全指南

地铁1公里

文 | 王越 图 | 邹磊 赵芸   2017-12-27

活在魔都,每天睁开惺忪睡眼后,迎接你的第一场战役不是今天要见的重要客户,也不是本月还未达标的KPI,而是通勤路上的“新长征”。据统计,上海人民的工作日平均出行半径为8公里,位居全国第二,仅次于帝都,且年龄越小,通勤时间越长。难道大好的青春,就这样荒废在挤地铁上了么?我们尝试用上海地铁一卡通的数据,看看能否帮你解决这个“世界难题”。

DT君敲黑板时间

正式开始之前,DT君先要给大家温习下“职住平衡”的小概念。

一个半世纪前,英国有一位城市学家,叫埃比尼泽·霍华德,他最为后人所知的是一套“田园城市”理论——希望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。并在阐述这个理论时,首次提出“职住平衡”理念,这也被认为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城市职住空间布局模式。:

在某一给定区域内,居住的就业人口数量与就业岗位数量大体相当,就可以使大部分居民就近工作,达到缩短通勤出行距离、时耗,减少各类交通拥挤或拥堵的目的。

简而言之,就是希望大家上班的地方可以离家非常近,不用把时间耗费在路上。

畅想一下,冬日的早晨,醒来看一眼床头的时钟,离上班时间还有半小时,然后缩回被窝还可以睡20分钟的回笼觉,或者爬起来完成一个20分钟的Keep,简直就是嗜睡者和效率至上者们的最大福音。

上海的职住平衡情况如何?在这里你能过上这种理想生活么?

接下来,我们借助上海地铁一卡通的地铁刷卡时空数据,重建了地铁站点客流量的时间分布,并在此基础上对地铁站点周边地块的职住特征进行分类(详见文末“数据说明”),告诉你哪里最有可能实现10分钟步行上班的人生理想。

如果你在市中心搬砖……

首先我们对上海各站点、各时间段进出客流量进行了聚类分析,并结合城市居民工作日早出晚归的通勤规律,把上海地铁站点分为了偏好就业空间、偏好居住空间和职住平衡三类。

先来看第一类站点。

上图中每一条曲线代表了一个地铁站,横轴为时段分布,纵轴为客流量,横轴的上半部分代表进站客流量,横轴的下半部分代表出站客流量,每条曲线则代表了一个站点在24小时里的客流分布。

明显可以看出,这类地铁站的早高峰出站人数大幅超过进站人数,晚高峰相反,且仅存在这两个客流高峰,说明来这些地铁站周边上班的人要远远多于在这里居住的人。

这些站点分布在上海哪些区域呢?

上图不难看出,它们集中在内环以内,另外在浦东新区的内环与外环之间,及地铁2、3、5号线的末端。

如果从行政区域来看,则是集中在黄浦、静安、徐汇和浦东这几个商业、商务比较发达的中心城区。

陆家嘴、静安寺、徐家汇、南京东路这四个站点的就业空间偏好程度最显著。陆家嘴在早高峰(7:00-9:00)的进站人数仅为出站人数7%左右,南京东路为16%,静安寺为18%,徐家汇为20%。

这些上海核心区域,纯粹的居住用地非常少,且较高的房价也不是普通上班族能承受的。但有趣的是,在这些区域里还分布了很多老上海遗留下来,坐等拆迁的老居民区。

因此你在这些地方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神奇景象,一大早,无数二三十岁的年轻人“不远万里”,换乘几趟地铁,风尘仆仆的赶来上班,下地铁的时候刚好遇到一些老阿姨,拎着菜篮子刷卡进站,奔赴这些年轻人出发的远郊菜场,买最新鲜、便宜的瓜果生鲜。

这种充满戏剧化的画面,却因为城市中心高昂的房价与极小的居住空间,而变的极难改变。上班族想在这里达成职住平衡,难度着实不小。

偏好就业空间的站点也并非只在城市中心,在线路末端的地铁站也出现了一些就业功能为主的站点,它们的附近往往分布了一些职员较多的大型企业或服务机构。

不过,这些远郊偏好就业空间的站点特征与中心城区明显不同。

例如3号线末端的铁力路站,临近宝钢,早高峰的出站人数仅为陆家嘴的2%,进站人数约为出站人数55%左右。虽同为偏好就业空间的站点,但在人流的绝对值上与中心城区站点差异非常大,进出站的人数比例也没有中心城区站点悬殊,职住的平衡情况相对中心城区站点周边好一些。类似站点还有2号线末端临近浦东国际机场的海天三路等站点。

只不过这些区域的职住平衡“福利”,似乎仅有对应大型企业的员工才有可能享受。

大家都爱住的地方,是好的选择么?

与偏好就业空间的站点相反的事偏好居住空间的站点,早高峰期间进站人数大幅超过出站人数,晚高峰相反。

上海的偏好居住空间的站点要远多于偏好就业空间的站点,共计有132个。

一个有趣的现象是,这些偏好居住空间站点清晰地分布在了地铁4号线的沿线至各个地铁线末端的区域。

DT君推测,这跟上海的地铁线路整体呈放射状分布有非常大的关系。

4号线为其中唯一一条环线,可与多条线路换乘,即便居住在4号线以外,通勤时间也比较容易接受。最重要的是,避免了4号线以内区域高昂的房价。

在居住功能为主的站点中,职住分离最为明显的三个地铁站辐射圈分别为鹤沙航城、东靖路、东陆路站。三个站点均位于浦东,附近密集分布大量居住小区,其早高峰的进站人数超过了出站人数10倍以上。

在这里,你可以享受到比较低的居住成本,另外,由于住的人比较多,也能享受到比较便利的生活,但要想就近找份工作,怕是难度比较大。

梦寐以求的职住平衡区域在中环

坚持看到这里的你,是否已经感到绝望?难道生活在魔都,就注定要与职住平衡的理想道别么?

倒也不是,我们梦寐以求的职住平衡站点区域也不少,总计106个:

如图,与上面两张图的偏好居住空间、偏好就业空间的站点客流特征相比,职住平衡站点的早晚高峰期间进站人数与出站人数相当。

从空间上看,上海职住功能平衡的站点的地域分布较为分散,北部中环内分布较多,南部外环以内分布较多,但也不乏地铁线路末端的站点。

在上海城市扩张地过程中,内环至外环间的很多区域不断出现“居住”与“就业”功能的聚集、叠加,从而形成了理想的职住平衡区域。

以漕宝路站为例,其附近既有落成较早的和诚、和信商务办公楼,气象苑等居民小区,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,也有最近刚开业的集商业零售、综合办公于一体的徐汇日月光中心,各项功能在这里均衡成长。

也有一些起步较晚的外环外区域,则是从规划伊始,就注意了职住空间的平衡分布。

例如嘉定已经临近绕城高速的安亭站,其现代化的发展较中心城区晚,但附近已经形成了小区、写字楼、商业综合体并存的状态,形成了比较好的职住平衡。

如果你实在对每天挤地铁穿城上班的日子忍无可忍,那么在这些区域里寻觅一下工作机会,绝对的是个不错的选择。

送你一碗毒鸡汤

数据只能给你一个理想方向的指引,我猜你一定想说,现实里要在一个区域里既能找到理想的工作,又买得起理想的房子,谈何容易!

快速的解决方案也不是没有,目前DT君就可以想到两个:一个是有钱到可以在上海任何一个区域买房,另一个更彻底,就是有钱到可以不用工作,这个矛盾就完全不存在了,这也是DT君为之奋斗的人生理想。

作为城市居民生活与生产的两大载体,“居住”与“就业”是城市空间结构中的两个核心,它们既是矛盾的存在,同时彼此依存、互相影响。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,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,必然会产生职住分离这类城市问题,只是不巧我们恰好在历程进程中出现在这里。

或许,随着城市的进化,更多理想的职住平衡区域出现,越来越多人可以在理想状态下工作、生活。梦想一定要有的,不是么?

(联系本文作者王越:wangyue@dtcj.com)

备注

  • 本文仅从地铁人流的数据,讨论职住两个角度的城市空间偏好问题,不涉及商业、休闲娱乐等其他领域内容,且地铁一卡通数据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。

  • 本文分析数据取自上海2016年9月12日至2016年9月16日五天工作日,每小时进出站人数的地铁刷卡数据,累加后取平均值所得。部分现行地铁站点当时尚未开通,未列入研究范围。


地铁1公里

“地铁1公里”是DT财经重点推出的城市大数据研究项目。以地铁站点为坐标,通过采集地铁辐射圈内多源数据,提供观察城市商业格局和人群活跃情况的新视角,定期推出深度稿件、研究报告、定制化内容等数据研究产品,为相关机构提供投资、规划、选址和运营等决策咨询信息,合作请联系项目负责人唐也钦:tangyeqin@dtcj.com。

(了解更多有趣又有料的商业数据分析,欢迎关注DT财经微信公众号“DTcaijing”,下载“DT·一财”APP)

分享这篇文章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