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eedback

意见

反馈

back-to-up

回到

顶部

从“全网公敌”到“带头大哥”,腾讯凭什么?

斗转星移

王兆洋   2016-09-23

从一心要建立“封闭帝国”,到到处“扶持小弟”做“大哥”,腾讯正逐渐摆脱当年的骂名。在这场逆转中,微信居功至伟。

“狗日的”腾讯

最近马化腾和美团CEO王兴、58同城CEO姚劲波等人共同参加了一档节目,谈论话题之一是腾讯的“开放”战略。

节目中,王兴感谢微信让美团覆盖了更多的用户,姚劲波也和马化腾开着玩笑,说58“没有拿着马总的钱发放补贴”,马化腾听完也跟着笑。

如今的腾讯,俨然一副和蔼可亲的互联网大哥形象。

但五六年前,腾讯的处境及地位与现在截然相反。

2010年7月,当时的主流科技杂志《计算机世界》发表了一篇头条报道,标题甚至直接“爆粗”,取名为《“狗日的”腾讯》,引发了一波业界对腾讯的激动声讨。

文章开头的第一句,正是当年刚创办美团的王兴对腾讯的抱怨:“有什么业务是腾讯不做的吗?”

那个时候,美团网正面对腾讯新成立的QQ团购网的冲击,王兴担心自己会步其他小企业的后尘,被腾讯击垮——自己从来不做创新,而是在看到某个市场比较成熟后伺机出手,推出同类产品,依靠QQ的庞大用户将对手挤掉,是那个时期腾讯扩张的典型方式。

腾讯也因此而被业界批评为“与全网为敌”。

“腾讯在过去的很多发展,更习惯于全部都自己做,似乎给外界不留任何机会,内部有很多产品线,他们都觉得大树底下好乘凉,土地这么肥沃,怎样都会做起来,都不会太差。”马化腾在节目上回顾腾讯那段发展历程时说。

的确,根据腾讯2010年的年报,当年腾讯的即时通讯产品的活跃用户已经达到6.5亿,而2011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《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》则显示,2010年中国网民数量也仅仅为4.6亿。外界形容腾讯依靠QQ的庞大用户就可以“躺着赚钱”。

“封闭的帝国”

腾讯1998年成立,依靠聊天产品QQ迅速获得大量用户并赶上PC上网大潮,之后开始涉足游戏领域,并找到一条靠QQ引流游戏,靠游戏赚钱的模式。

这之后,按照马化腾的话说,腾讯“很早地因为经营网络游戏而有了比较多的利润…因为有了利润,感觉有太多机会了,于是很多领域都进去了。”

下面是一张腾讯在PC时代先后涉足的领域“地图”,可以感受到为何腾讯那几年被人形容为“什么都要做,不给别人活路”:

除了什么都做,腾讯被诟病更多的,则是搅局的方式,其风格与腾讯在游戏领域称霸的路数如出一辙。

腾讯将03-06年称为自己游戏领域的探索期,但多款定义为“自研”的网游却被广泛认为抄袭:

《QQ堂》对应泡泡堂,《QQ三国》模仿冒险岛等等。03年推出的QQ游戏平台,更是在一年后便把自己的“抄袭对象”联众赶下了中国第一休闲游戏平台的宝座,而类似做法也在腾讯的游戏业务中一直延续。

与此类似,腾讯的搜索产品搜搜2006上线,意图对抗百度;电商网站拍拍05年上线,对抗03年走红的淘宝,并配套推出财付通对抗支付宝;10年还紧跟新浪推出腾讯微博。其他的诸如输入法、播放器、安全软件也一个不落的全都推出了自己产品。

“内忧外患”,腾讯变了

2010年时,不断扩张的腾讯被指为“封闭的帝国”,同行怨声载道,马化腾后来也形容当时腾讯是“走了很多弯路”。

这之后的腾讯开始转变,将“开放”作为自己的战略。那么,是什么原因让腾讯之后转身,从封闭变为开放?

在许多媒体的报道中,故事都是从2010年轰轰烈烈的3Q大战开始。

周鸿祎的奇虎在2010年发布针对QQ的“杀毒软件”扣扣保镖,被惹怒的腾讯之后宣布,用户需要在QQ和360软件之间二选一。虽然在最终的法院判决中,腾讯胜诉,但过程中腾讯的做法使自己的形象跌入谷底。

这场风波被马化腾形容为“一道很大的坎”,让腾讯“更冷静地想哪些事情应该做,哪些不应该做”。在这之后,马化腾发内部信、腾讯举行“诊断会”等等,直到2011年举办第一届合作伙伴大会,“彻底开放”。

其实,在腾讯转向开放的过程中,这个戏剧化事件的作用似乎被外界过分突出了。

腾讯体量如此庞大,转身自然不可能在朝夕之间完成。

腾讯联合创始人张志东在2014年的一次演讲中反思腾讯的变化时表示,2004年上市后,公司内部曾讨论未来发展路线,最终放弃“只专注做通讯和娱乐”的道路,而选择了所谓的“在线生活”的扩展路线。不过,“到2005年、2006年,这样的模式已经遇到很大的瓶颈”。当时腾讯就已经开始探索改变。

除了3Q大战为代表的外部争斗,腾讯内部的压力也促使领导层寻求改变。

马化腾曾表示,腾讯内部很多业务给了很多机会尝试,但“温室里的花朵却打不过野外竞争结出的(果子)”,最终是不得不放弃,交给合作伙伴。

被微信重塑的腾讯

2011年第一届腾讯合作伙伴大会,被形容为腾讯开始开放的标志,但其实现在回头看,腾讯当时虽比较彻底地开放了手中资源,却并不一定抓对了潮流:

在2011年6月大会举办时,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其实已经开始涌动,根据官方数据,当年中国的5.13亿网民中已经有3.56亿手机网民。但腾讯的第一批开放平台仍然集中在PC端,甚至主打了一款名为Q+的平台,根据腾讯介绍“Q+是一个基于Windows系统的开放式应用平台”,而在推广中,腾讯还将其定义为“互联网的未来”。

现在看来,这也许有点逆潮流而动。

其实当时腾讯也拥有与趋势吻合的产品——手机QQ,但直到2013年腾讯才决定对外开放手Q 的平台。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,这样的判断很可能让腾讯错过新机遇。

不过,好在腾讯2011年出现了“救世主”——微信。而微信与QQ的对比就是腾讯自我转型的缩影。

微信在腾讯内部孵化时,整个公司已经处在向开放转变的阶段,因此与QQ不同,微信一开始就算是拥有着开放的特征。

QQ里各种礼包的推送,不断弹出的推广气泡,浮夸的道具装饰等,都被微信拒之门外。相反地,微信设计轻巧,简单,加之后来推出的公共号、服务号,很快变成一个受欢迎的公共平台,并顺带地帮助改善了腾讯的口碑。

除了形象上的改善,微信还给腾讯带来实打实地增长。

腾讯喊出的开放战略,绝对不是做公益,最终目标仍然是自身的发展。移动互联网时代远比PC时代疯狂,以通讯和社交提供底层服务的机会增多,微信的开放不再仅仅是做个管道,更多的增值服务机会出现。

与QQ相比,微信的崛起对腾讯市值的影响十分明显:

如图,2004-2011年间,QQ用户数飞速增长,而同一时期腾讯的股价上升的较为平缓。

而在2011年微信横空出世后,QQ用户数增长趋缓,微信的用户则疯狂飙升,同一时期腾讯股价则与微信用户数一样激增,直到前不久市值突破2万亿港币,一度成为亚洲市值最高公司。

腾讯的“减法"

微信的优异表现让腾讯更加有底气,马化腾也进而将开放战略继续升级,最终提出“连接一切”的口号,并将腾讯整个公司的定位确定为“做互联网的连接器”。

马化腾也多次表示,腾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要开始做“减法”。

2013年腾讯注资搜狗,并将自己的搜索业务搜搜网并给对方;2014年更是放弃自己尝试多年的电商,转而与入股京东,并将QQ网购、拍拍等电商部门给了京东。这样的“减法”合作模式,在微信上体现得最为明显:

微信现在的应用内部,有8个第三方服务入口。而从微信的第三方服务的合作模式可以看到,所谓减法,并非放弃了这些腾讯尝试多年却未见起色的领域,而是通过开放微信入口、投资等方式,得到对应公司的股份等方式间接经营。

随着微信统治级平台地位的确立,微信的互联网入口价值被无限放大,腾讯以此为价码进行的投资入股,对大部分创业公司来说基本无法抵抗。

据投中研究院2014年时的数据,2010年腾讯的投资案例突然增多,而在2011年微信诞生后,投资案例继续增加,甚至被外界形容为是一个激进的投资公司。

在这样的“减法”策略下,腾讯也基本没有错过近年互联网的任何一次风口,在各个领域都看得到“腾讯系”企业的身影。

与此同时,腾讯还不断扩展着自己的开放平台,吸引新企业进驻他们的“众创空间”,并开始为创业者提供全套的服务,竭力改善自己与互联网创业者的关系。

加之微信在互联网产品圈打下的口碑,那个当年“狗日”的腾讯,正用新的方式建立着自己的“帝国”,并以带头大哥的新面目被业界和资本追捧。毫无疑问,腾讯现在确实正处在它最好的时光。

(联系本文作者王兆洋:wangzhaoyang@dtcj.com)

扫码关注DT财经

来源: 新浪科技, 腾讯2010年年报, 2010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, 腾讯大学, 腾讯游戏, 企业家网, 2011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, 腾讯财报, 雅虎财经

(了解更多有趣又有料的商业数据分析,欢迎关注DT财经微信公众号“DTcaijing”,下载“DT·一财”APP)

分享这篇文章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