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eedback

意见

反馈

back-to-up

回到

顶部

除了匿名也要专访的“权威人士”,党报署名还有哪些神秘姿势?

署名的三种姿势

文/唐蒂姆 图/许天宇   2016-01-05

群众们对于党报有种特殊的情怀:尽管天高皇帝远,但如果你能看懂党报字里行间的玄机,就能体会中南海各位在想啥。如何避免草木皆兵?不用急,攻略都在这里,DT君为你总结了三种不同姿势。

官微自我解读匿名“权威人士”,烧了一把神秘的火

群众们对于党报有种特殊的情怀:尽管天高皇帝远,但如果你能看懂党报字里行间的玄机,就能体会中南海各位在想啥。

元旦小长假结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,《人民日报》头版与二版刊发文章,专访了一位无名无姓的“权威人士”——《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》。文章发表后,人民日报海外版官方微信“侠客岛”火速接力对“权威人士”进行了解读。专访最关键的信源匿名,却大张旗鼓在《人民日报》头版二版头条发布,之后官方公众号立马跟上解读其重要性,这种文章你们懂的,必须要打印下来细细研读。

但是读着读着DT君就发现,这个权威人士,没有“侠客岛”说的那么高大威猛神秘嘛,而且党报开始爱上用匿名的“权威人士”专访,也没有几年时间。之前,党报还有其他类型的作者花名,背后都是不同时代不同作用不同规格的上意。

怎么从作者写法里判断此文要不要读?不用急,攻略都在这里,DT君为你贴心总结了党报三种不同的作者署名姿势。


1. 匿名“权威人士”姿势 | 属于系列访谈栏目,说的都是改革大事

时代在进步,党报传递声音的花样也越来越多。这一次的匿名“权威人士”访谈,并不是人民日报突发奇想在元旦后创立的新花样。

上一次出现神秘“权威人士”,是在2015年5月25日,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与二版头条也专访了一位不具名的权威人士——《五问中国经济》。

这么多年来,人民日报提到权威人士的次数超过1600次,此人在其他党报也时常出现,“侠客岛”倒是提出了一些历史性大人物,但这种千挑万选出来的小概率事件,并无法为各位提供可循的规律。

那么这两年出现的权威人士,究竟是怎么回事呢?DT君发挥考据精神扒了下材料,发现了这么一段历史:《人民日报》在2014年2月20日发表的《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发展》一文中提到,“十八届三中全会后,中央主要媒体推出‘权威访谈’等系列报道,多个部委负责同志接受采访,深入解读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措施”。

而在早年,“权威访谈”这一栏目曾经在2004年出现过,发了《怎样与精神病患者相处》、《强化打击赌博犯罪的刑事立法》两篇文章后就消失了。

十八届三中全会结束后,这一栏目算是正式出山,2013年11月15日,《人民日报》在第二版发表“权威访谈”系列第一篇文章《句句是改革,字字有力度·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》。此后,这一栏目每遇重大话题就会出现。2013年发表16篇文章,2014年13篇,2015年为8篇。近80%的文章都出现在《人民日报》第2版的头条。不过,这些文章里的权威人士,大多数不是匿名的,有各部委接受采访的对象署名。 

至今为止发表的38篇文章都在说啥呢?从标题来看,“改革”出现了11次,“制度”与“学术”各出现4次,“体制”、“经济”、“文化”各出现了3次。

其中《七问供给侧改革》与《五问中国经济》两篇引起各方注意,主要还是因为,这两篇文章的简要版都上了头版头条,同时在人民网头条呆了很长时间。


2. “本报评论员”姿势 | 那还得分个三六九等呐

很多年来,在各位心中,《人民日报》的“本报评论员”即意味着中央声音与高层背景,是极神秘的符号。之前有两位研究者访谈了《人民日报》的内部人员,表示评论员文章一般由写作组集体或高级记者创作,涉及重要话题,直接表达官方和《人民日报》编辑部的立场,从不使用个人署名。

DT君整理了“本报评论员”在2015年发表的这157篇文章标题,其中“发展”出现了21次,“力量”与“坚持”各出现了12次。语义分析表示,评论员的整体偏向是经济。

不过,2013年初《人民日报》开了评论版,据DT君统计,“本报评论员”光2014年就发出了290篇文章,想想也知道高层应该没有那么多声音需要传递。据说,这是党报努力让评论回归评论,淡化其传声筒色彩。

这就是明摆着告诉各位,评论版的“本报评论员”,就是报社同志以及人民群众表达意见的场所,大家不要过度解读。在看作者的同时,版面也很重要。如果评论员上了头版,这才是真的需要注意的。比如说,2012年中共中央决定对薄熙来严重违纪问题立案调查,《人民日报》就接连三天在头版醒目位置刊发了署名“本报评论员”的文章。

至于署名“本报特约评论员”的文章,那就真是相当重要了。自1978年至今,《人民日报》上以此署名的文章不到70篇,基本都在头版,主要在谈党的作风建设与国家经济工作。这一特殊称谓还有历史背景,据说是胡耀邦为其组办的“理论动态组”亲自命名,早年间也使用过“岳平”(约评谐音)这一笔名。

不过,党报已经很久没使用这一加前缀的评论员署名了,据人民日报数据库搜索结果,它上一次露面还是在2010年,指出《稳妥推出股指期货,完善资本市场功能》。


3. 凹造型的笔名姿势 | 明明是个写作小组,却感觉自己萌萌哒

除了评论员,《人民日报》还有很多一眼望去就不是个普通人的笔名,看到这种强行伪装的作者,你就应该知道,这篇肚子里有货,可读。

比如说最知名的任仲平,意指“人民日报重要评论”,这一系列评论发端于1993年,其开篇之作为12月22日头版刊发的《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》。从人民网言论库来看,这一笔名出现频率并不高,2015年发表6篇,2014年5篇,2013年3篇,2012年6篇,2011年6篇…

DT君对其2011年至2015年发言标题进行整理后如下图,语义分析指出整体偏向为政治,大概能看出任仲平的发言风格——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摇旗呐喊。

《人民日报》的笔名还有何振华、郑青原、国纪平、钟声等。

《人民日报》内部人员自己爱玩笔名,部委们想发点文章时,也纷纷采用笔名。

不过部委们的发声阵地可不仅仅是《人民日报》,中宣部理论局的“钟轩理”小组主要在其主管的《光明日报》发表文章,中央委员会的“秋石”小组则主要在中央委员会主管的《求是》杂志发文。


分享这篇文章到